在线客服系统
成分多样的护眼喷雾真的安全有效吗?_行业动态_资讯_大健康环球网
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成分多样的护眼喷雾真的安全有效吗?

2025-08-20 11:292680

近日记者注意到,多款护眼喷雾成了“网红”。号称添加叶黄素、枸杞、野菊花、薄荷、维生素等萃取成分,朝着眼睛里一喷,便能护眼、缓解干眼……眼睛能否有效吸收这些成分?护眼喷雾真的可以达到效果吗?专家表示,以叶黄素为例,其分子量大,吸收主要靠血液循环,基本上无法通过简单的喷雾并穿透结膜或角膜组织被有效吸收。同时专家提醒,不当使用护眼喷雾还可能对眼表微环境造成刺激,有损伤角膜可能。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有人喷完“肿”“痒”“痛”

在电商平台、短视频平台、社交网络搜索“护眼喷雾”,堪称“琳琅满目”。比如一款90ml的国产叶黄素护眼喷雾售价21.52元,另一款号称英国进口的护眼“喷雾式眼药水”10ml售价高达149.9元,销量均成千上万。这些商品价格虽有悬殊,但记者观察到,宣传语大都围绕“温和护眼”“缓解视疲劳”“8秒亮澈星星眼”“1秒缓解干眼”。也有产品在宣传中称,常规滴眼液易晕妆、不方便、不卫生,因此喷雾更能“随时轻松润”。说起护眼喷雾的成分,也甚是纷繁,包括但不限于叶黄素、维生素、大豆卵磷脂、洋甘菊、薄荷等。

那所谓的“护眼喷雾”真的能达到护眼功效吗?记者翻看多款产品评论区及网友发帖梳理发现,有消费者表示“还可以,能舒缓一下”“就是有点凉凉的感觉”。然而也有不少消费者直言“我用了两天,这几天眼睛一直又肿又痒,不知道是不是过敏还是咋了”“顶着肿眼来找一样的受害者”“为什么用了以后眼球觉得干涩,还会疼痛,是因为有炎症吗”……

“像叶黄素主要作用于眼底视网膜的感光细胞,属于大分子营养物质,其吸收主要依赖血液循环,难以通过眼表组织直接吸收。”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青光眼科副主任、丁喜艳副主任医师在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介绍道。而对于部分护眼喷雾中添加的薄荷成分,丁喜艳表示,由于其分子量较小,喷后可能刺激角膜表面的神经,因此确实能带来短暂的清凉舒适感。“但这并不代表它能对干眼症起到治疗作用。”维生素成分在护眼喷雾中的含量难以保证,如果含量较小,治疗干眼也并不现实。虽然枸杞、野菊花等植物提取物成分也成了部分护眼喷雾的“主角”,但专家提醒,其在喷雾中的含量、活性及稳定性难以保障,同样难以进入眼内深层组织发挥作用。

专家提醒治标不治本

丁喜艳主任告诉记者,目前医疗机构中广泛使用的滋润型滴眼液中并不含有护眼喷雾。她解释道,眼睛结构虽小却极为精密复杂,总体来说此类喷雾即使喷到眼表,也极难穿透眼表结构被有效吸收。另一方面,喷雾中含有的防腐剂成分接触眼表组织后还可能对眼表的微环境造成刺激甚至损害。

不久前就有媒体曾报道,武汉一28岁的白领冯先生,因眼部干涩,被“种草”护眼喷雾产品后购买尝试。据称,冯先生购买的产品宣称“含枸杞、野菊花萃取、能瞬间清凉解疲劳”。到货后,冯先生一周内就将整瓶喷雾用完,结果双眼突发针刺般剧痛,就诊时他双眼结膜严重充血,角膜上皮已出现大面积剥脱,确诊为“双眼角膜损伤”。

“部分护眼喷雾可能含有防腐剂或其他对角膜、结膜具有刺激性的成分,使用后可能引发不适症状,如刺痛、烧灼感、异物感。敏感人群甚至可能出现眼红、流泪等反应。”丁喜艳主任强调,反复刺激可能导致角膜感染,严重者甚至可能发展为角膜溃疡、角膜炎、眼内炎,若未及时治疗,病情可能持续加重甚至导致视力不可逆损伤。此外,频繁使用喷雾本身也可能干扰泪膜中脂质、水液及粘蛋白成分的平衡,反而加剧眼部干涩症状。

丁喜艳主任再次提醒,护眼喷雾并非药物,劣质护眼喷雾可能会直接损伤眼表。医院在用药物在投入临床使用之前均进行了严格的药物临床试验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她建议,科学应对干眼症应从改善生活习惯入手,例如遵循“20-20-20”护眼法则(每近距离用眼20分钟,远眺20英尺外物体至少20秒)、使用40℃左右热毛巾热敷眼部10分钟、增加环境湿度等。若症状反复发作、持续超过一周,或伴有眼痛、异物感、视力模糊、分泌物增多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检查。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零近视”小学没讲完的故事
若非亲眼所见,我是不会相信有“零近视”小学的,但在云南群山环抱的山村中,确确实实有这样童话般的存在。

0评论2025-10-10834

如何保证摄入食物多样
刚刚过去的9月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合理膳食是健康生活、体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

0评论2025-10-1025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血压防治管理标准发布
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电(申奇)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印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血压防治管理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0评论2025-10-10762

别冤枉了这些习惯和食品
前不久,本版发布的《这些“好习惯”,其实不健康》《这些“健康食品”,吃起来要小心》,引发读者广泛关注与热议

0评论2025-10-10714

警惕“舌尖上的甜蜜”
据新华社电(记者 蔺娟)近日,专家表示,认清糖的多重危害,养成控糖意识,对保持口腔健康和全身健康具有重要作

0评论2025-09-30208

两盒柿子下肚 男子进了医院
金秋时节,佳节将至,柿子挂满枝头,诱人的口感让不少人难以抗拒。然而柿子虽美味,若食用过量或方式不当,极易引

0评论2025-09-30492

男子在家拔罐竟致高位截瘫
近日,武汉市民王先生(化姓)因在家中不当拔罐引发高位截瘫的事件,令人警醒。据了解,王先生长期受腰背疼痛困扰

0评论2025-09-30237

咳嗽不停,警惕咳嗽变异性哮喘
36岁的王女士近3个月来被咳嗽折磨得苦不堪言,尤其是晚上和凌晨,咳嗽得格外厉害,遇到冷空气或者油烟刺激,咳

0评论2025-09-30279

解预制菜之困,在“透明”二字
近期,预制菜被推上风口浪尖,引发广泛争议。它到底安不安全?商家使用预制菜是否应主动告知?如何让消费者吃得安

0评论2025-09-29713

丝路药茶的味道
“望、闻、问、切”是41岁的买提卡斯木·芒里克了解客人身体状况,为其配制药茶的主要方式。这项技艺传至买提卡

0评论2025-09-29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