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与高湿交织,形成了皮肤病滋生的“温床”,直接导致皮肤病发病率的显著上升。江苏省第二中医院皮肤科主任孙彩虹坦言,每年7~8月,皮肤科门诊量比平时增加40%以上,其中痱子、日晒伤和虫咬性皮炎构成了夏季皮肤病的“三大主力”。
婴幼儿:痱子与特应性皮炎
夏季对于婴幼儿娇嫩的皮肤而言可谓“危机四伏”,其中痱子和特应性皮炎是最常见的两大问题。痱子多发生在颈部、腋窝、腹股沟等皮肤褶皱处,表现为密集的红色小丘疹,伴有明显刺痛或瘙痒感。孙彩虹主任说,预防痱子的关键在于保持皮肤干爽,室内温度建议维持在24~26℃,选择吸湿排汗的纯棉衣物,避免长时间怀抱婴儿,出汗后及时用温水轻柔擦拭,必要时可适量使用痱子粉,但不宜过量以免堵塞毛孔。
与痱子不同,特应性皮炎是一种与遗传过敏体质相关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夏季可能病情加重。孙彩虹主任表示:“许多家长存在误区,认为夏季炎热应停用保湿霜以避免‘黏腻感’,这种做法极不科学!特应性皮炎患儿的皮肤特征就是干燥,保湿是基础护理的关键。每天至少全身充分涂抹润肤剂两次,尤其在沐浴或洗手后应及时补涂。”
对于特应性皮炎患儿,夏季护理需注意保湿,可选择无香料、无色素、低敏配方的保湿产品,沐浴水温控制在32~34℃,时间不超过10分钟;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宠物皮屑等,特别是黏土、沙土等可能含有刺激物的玩耍材料;穿着宽松、透气的纯棉衣物,避免化纤材料等直接接触皮肤。
中老年人:带状疱疹与真菌感染
夏季对中老年人的皮肤健康构成特殊挑战,其中带状疱疹的风险尤为值得关注。超过90%的成人体内潜伏着该病毒,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便可能“苏醒”。疫苗接种是预防带状疱疹的有效手段之一。孙彩虹主任提醒,还要保证充足睡眠,均衡饮食,以进行免疫力维护;积极进行慢性病管理,严格控制血糖、血压,避免擅自减停药物。
真菌感染是另一类夏季高发的中老年皮肤问题。脚气(足癣)、股癣、体癣等真菌病本就常见于夏季,而暴雨后湿度飙升,为真菌繁殖提供了更有利的环境。孙彩虹说,确诊真菌感染后需规范使用抗真菌药(如酮康唑乳膏),足癣需坚持用药4周以上避免复发。
普通人群:紫外线伤害与虫咬性皮炎
夏季紫外线辐射强烈,日晒伤(日光性皮炎)是户外活动中最常见的急性光损伤。
此外,夏季蚊虫滋生,被蚊虫叮咬后,其唾液蛋白注入人体引发过敏反应,表现为叮咬处红肿硬块,中央可有水疱。孙彩虹提醒,这种肉眼难见的寄生虫在湿热夏季繁殖活跃,被叮咬后常出现夜间加重的剧烈瘙痒和聚集性红色丘疹,多分布于颈部、腰腹等皮肤柔嫩处。“被叮咬后应避免抓挠,可局部冷敷缓解瘙痒,外用炉甘石洗剂或弱效激素药膏,若出现发热、呼吸困难等全身症状提示严重过敏反应,需立即就医。”
通讯员 葛妍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许倩倩